義大利過節,全套餐具上桌

親愛的N1:

不知道是不是才度假回來沒多久,我的活力指數還在滿載的階段,生活很忙碌,但還能用很正面的態度面對。不過兩天前,我的右手臂開始沒來由的痛,手臂只能前舉,無法側抬,不算太嚴重,但就是惱人,第一天連穿衣服都是問題。幸好,網路上的朋友很熱情,給了我很多建議,目前已漸漸好轉。

說到過節,我的家族人數眾多,不過可能因為長輩很早就離開,返鄉和家人過節的習慣,只在我小的時候存在;長大之後,各家自己過節,頂多年後幾天聚聚,拜個年。我爸媽不算傳統,只遵循重要的習俗,細節部分不太講究。記憶中幼時圍爐之後,小朋友們會吆喝去放鞭炮,隨著年紀漸長,台北的年味也漸漸淡了,過年,似乎越來越不重要。

和你的思鄉之情相比,我顯得有點薄情寡義。

還在台灣教書時,每逢寒暑假,就是我出國旅行的時間,通常是放假第一天出發,上班前一天回來。因此,出國之前有好幾年,我都沒在家裡過年。同事、朋友倒是會很驚訝地問,妳爸媽不會覺得怎樣?「住在一起天天見面,應該沒差過年這幾天吧?」我通常會這樣回答。很慶幸的是,我爸媽也真的沒說什麼。

這幾年在國外,我都是用「臉書」過節。每逢端午、中秋等節慶,臉書上便會出現應景的食物,粽子、月餅、湯圓…..等。雖然這裡的亞超也能買到,但味道當然無法和台灣相比。沒有亞洲胃,也不願意在廚房忙進忙出的我,看看照片,和大家分享一點過節的氣氛,也就滿足了。不過今年不ㄧ樣,因為受邀擔任演講者,會去參加德西台協辦的新春聚餐,算是在海外首次和一群來自台灣的人,一起吃飯、過節,還蠻期待的!

說到想家的時刻,我這輩子最想家的時刻,是初到芝加哥求學時,那時的慘狀,至今仍印象深刻。

在台北出生、長大的我,第一次離家就遠赴地球的另一端。由於耳聞留學生之間的嫌隙,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,決定自己住一間Studio。起初一切都新鮮、都好。開學之後,上課只聽懂一半多一點,排山倒海的作業,唸不完的書……,回到家空空蕩蕩,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,累積的壓力,終於在一次打回家的電話裡爆發,對著話筒大哭,說我想家。據我妹轉述,連平時不苟言笑的爸爸,都紅了眼眶;而我媽,顧不得自己一個英文字都不會,馬上訂了機票,自己摸索如何轉機,千里迢迢飛到芝加哥,陪我住了三個星期。那是我這輩子,最想家的時候!

和魚先生結婚後,我多了一個重要節日—聖誕節。在上一篇裡,我有提到義大利人和台灣人在某些文化層面很相似,重視返鄉過節便是其中之一。據這兩年我的觀察,義大利人比我們(或許是我家?)更重視過節的傳統,不只是老一輩的人,年輕人也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習慣。比如說:聖誕夜一定是跟最親近的家人,之後每天會有和不同家人的飯局;年輕人也會在某個晚上聚在一起,把家裡的剩菜打包過來,一起消化掉……。每回返鄉,我們就是這裡吃吃、那裡吃吃,義大利人對吃講究的程度不遜於我們,因此,總得順便帶個幾公斤回來。

年輕人的聚會

 

玩猜字遊戲

妳說到有了米醬之後,心境不同,和一個在德國的人妻朋友說得一樣!她只要情況許可,一定會回台灣過年。她說,沒小孩時也沒感覺;有了小孩之後,對爸媽會有種捨不得的愧疚,覺得可以陪他們過節,過一年算一年。這種心境,真的是要當了父母才懂。

好羨慕妳,三月家人就要過來。到時候米醬有人可以幫忙顧,妳可以喘口氣!不用擔心騙不到紅包啦,米將一個微笑,數個紅包就會自動奉上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raveling piano 的頭像
    traveling piano

    琵雅諾de歐洲居遊

    traveling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