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國優美的環境,令許多人嚮往

親愛的N1:

 

最近忙著準備給小魚兒的嬰兒用品(小孩的東西真的不花則已,一花驚人),同時也把握最後的兩人時光,抽空跟魚先生去看了 《瘋狂亞洲富豪》Crazy Rich Asians。這部電影算好看,但劇情不很特別,不過全片都由華人主演,打出漂亮的票房,是近幾年很成功的亞洲電影。可能是同為異鄉遊子,對於劇中家鄉親人的期望和還外生活的落差,特別有感,想來跟妳聊聊「海外生活。」

 

住國外給人的印象通常是「好棒喔!」或是「過很爽!」尤其在社交網路發達的現代,臉書、IG、youtube上放的都是吃喝玩樂的照片,讓人好生羨慕。但生活是現實的,沒有人能一直過的像度假。那麼,真實的海外生活是怎樣呢?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如下:

 

1. 近鄉情怯

這裡的「鄉」指的不是家鄉,而是同鄉的人。海外華人可以粗略分為兩種,一種還是過著很亞洲的生活,跟同鄉的人聚在一起,說著熟悉的語言,一起吃(煮)中餐,從網路上看著中文電視節目;另一種則選擇過自己的日子,試著融入當地生活。我呢,算是介於中間的人,因為不喜歡八卦和比較,所以不會主動尋找華人圈,但也不排斥(所以才說近鄉情怯。)在巴黎我有一些法國朋友和語言學校的同學,下課後忙著唸法文、教鋼琴,偶爾去華人區打打牙祭,生活很充實。在安道爾就不用提了,沒亞超,華人不到10個,想認識還不一定有機會。搬到德國之後,起初忙著學德文、找工作,沒交什麼朋友,等到生活穩定下來,經由網路認識一群人妻朋友,偶爾相約吃飯串門子,解一下不定時跳出來的鄉愁。

 

2. 凡事能省則省

住國外的人,生活其實相對單純,加上,除非收入真的很優,否則大家都是精打細算在過日子。在台灣,大家時時刻刻都在比較。吃的穿的用的,開什麼車、住哪裡?做什麼工作?小孩唸什麼學校?不想煮就外食,無聊就去逛街。在國外,大家看到的大房子,地點可能比較鄉下;外食和自煮的價差很大,偶一為之可以,天天外食荷包要很深,而且,也沒那麼多餐廳可選ORZ。台灣人常靠北薪水低,國外的薪水也沒高到哪去!數字是很漂亮,但繳了稅、保險、房租/貸、水電暖氣費,剩餘可支配的金額,不見得比台灣好過(我們都覺得在台灣存錢比較容易。為了遠方的家人,三不五時返鄉探親的機票也是一筆開銷。)不然那些網紅部落客,是在做功德?不也是為了多賺一點錢!

可能是少了無時無刻比較的壓力,在海外的華人,減少了很多對物質的追求。東西可用就好,ikea或是二手貨都很受歡迎;衣著以舒適為優先,華服名牌包不見得有場合可以穿戴。換個角度看,過得爽不爽?真的是「比較」出來的。

 

3. 每天用力地過日子

無論你的語言能力再怎麼好,就是在人家的屋簷下,得看人臉色,依據當地的潛規則辦事。在台灣什麼都方便,網路訂貨今天訂24小時收貨。便利商店可以繳費、收件、寄東西。在國外常發生包裹、郵件寄丟的事。工作上,要跟不同文化的人共事、競爭,不用說華人,魚先生一個義大利人,天天跟德國同事交手,也是很努力,也常吃虧。就像你說的,這些都不會出現在社交網路上,大家都是報喜不報憂。一來,遠水救不了近火;二來,大家都愛面子,不想讓家鄉的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。遇到同鄉的人,大夥同仇敵愾地罵一罵,也就這麼過去了。

以上我說的,都還是第一代的移民,第二代的移民,有其他不同的煩惱。最經典的是如電影裡所說的,他們都是「香蕉」(外黃內白),在父母和當地文化的東西文化間拉扯,甚是辛苦。這個問題,我們有機會再聊。(我們的小孩將來都會面對啊!)

說到這裡,可能會有人想問,既然如此,為何不回家?每個人做決定的原因不同。有的人喜歡國外的環境;有的人是為了小孩的教育。當年我選擇出國,不是嚮往國外看似美好的生活(我出國唸書的時候就體認到住國外不容易。)人生沒有完美的選擇,一旦選定了,就別再吃碗內看碗外,keep walking!

arrow
arrow

    traveling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