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拉丁語系國家,相約朋友家吃吃喝喝是非常普遍的社交活動

親愛的N1:

 

米醬好些了嗎?這兩天你辛苦了,小孩不舒服,媽媽最累了,希望米醬快快完全康復。

 

上週末魚先生突然很高興的跟我說,他跟一個前同事(拿坡里人)說我們要去,對方也剛好返鄉,很熱情地邀情我們加入他們家族的復活節午餐。聽起來是件小事,但我倆都非常興奮,因為,旅居國外的這幾年,讓不只我,魚先生也是,深深體會到人情冷暖,尤其是因為時空距離而產生變化的友情。

 

魚先生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。在他離開義大利之前,有一群好友,他們幾乎天天聚在一起吃飯;一起騎摩托車環義大利;一起露營....有好多好多共同的回憶,魚先生很珍惜這份友情。出國的第一年,他有機會就回義大利,不只是看家人,也想多和朋友聚聚。拜科技之賜,他仍然能藉由whatsapp的群組知道大家的近況。不過,漸漸地他發現,有些朋友,對於他在群組裡的訊息,不太回應了,約喝酒吃飯也不出席,就這麼原因不明的消失,有時候在其他朋友主揪的聚會裡碰到,連打招呼都顯得尷尬。現在的他已經比較釋懷,剛認識他時,三不五時會悠悠地說:「妳知道嗎?我們以前怎樣怎樣......。」

 

和他比起來,我算是幸運。台灣人還是比較重情,每次回去,朋友們都還是會找時間一起吃個飯,聊聊近況;有些朋友,甚至會不定期打網路電話跟我聊天。只是,時差,加上不住在國外,還是比較不了解這裡的生活。雖然今日的科技很方便,但平時有什麼事,仍然很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,即時和台灣的家人或朋友分享。相對的,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:結婚、生子、升官......,我也很難參與,只能遠遠地給予祝福。這是旅外遊子,要承擔的另一種宿命。

 

說到朋友,歐洲人交朋友的方式和我們很不同。

 

台灣人很熱情,到哪都能交朋友,我們也常常因為讀書或工作,搬離原本的住處到外地去。

從當學生到出社會,同學、朋友的朋友、同事、鄰居.....五湖四海皆兄弟,只要合得來,都能成為朋友。但歐洲人可不是,他們的所謂的「朋友」,只限於從小就認識,一起唸書、長大的同伴;工作上的同事,大家只是上班時間在一起而已,下班之後各走各的,不會相約。因為交友不易,比起我們,他們更安土重遷,無論是唸書或是找工作,傾向離家不遠。這種情況,在法、西、義、德四國之中,又以德國劃分最清楚。

 

本地人都如此,我們外國人交朋友更是困難。

 

在法國時我是學生,有一些一起學法文的外國朋友,也有幾個法國朋友。到了安道爾,更意外的有一群很好的當地朋友(這真的非常幸運);在德國的這兩年,只有幾個不錯的外國朋友。德國北邊的天氣常常陰雨又冷,大家不常出門,也沒有拉丁國家相約幾個小時吃吃喝喝的習慣,交朋友真的不容易,我倆都是外國人,不像嫁來這裡的人妻,可以直接接收老公的家人朋友。Sigh...也只能安慰自己說,朋友不用多,有好的朋友就好。

 

可能好心有好報吧?我一直相信,心存善念,好運就會跟著來。這次去拿坡里有人邀;之後我們去日本、香港也會見到幾個朋友,稍稍撫平我們對奇怪德國人的怨念(again 應該是我們運氣不好,碰到的都......)。不過人生嘛,合則來不合則散,那些人,就當作是來給我們修身養性,唸一唸就可以放生了!

arrow
arrow

    traveling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