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030869  

認真念法文中

「讓孩子從小自然而然習慣兩種語言」

「純正外師教學,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點上,說一口流利的英文」

上面兩句廣告詞,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。在台灣,學英文可以說是全民運動,從學齡前兒童到三、四十歲的上班族,通通躲不過,抓住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,幼稚園的幼幼班開始就有雙語教學,更猛的是全美語教學,政府也沒閒著,學校英語課原本從小三開始,向下修正為從小一開始。說實在的,台灣是一個小島,為了要向外發展,和國外接軌,學英文有其必要性,只是,我們學英文的心態,只是為了溝通嗎?不不不,我們不但希望會說英文,還想要向老外或ABC 一樣,說一口純正沒口音的英文,這也是為什麼,家長一窩風搶進雙語或全美語幼稚園,希望小孩和外國小孩一樣,越早開始,有口音的機會就越小,如同廣告中那些在舞台上演講的小孩。無形中,我們都被洗腦,對!說英文就是應該要流利沒口音,要越早開始越好。

前幾天上法文時,老師講到口音這件事,討論的重點是,「外國人學語言,到底有沒有可能完全沒口音?」這個話題引起我們這群「外國人」一陣激辯,當然,贊成的、反對的都有一套說法,沒有標準答案,老師最後總結時,說了一段話,她認為,「要完全沒有口音是不可能的,有口音並不是件丟臉或是應該被糾正的事,因為口音正代表你自己的文化,是個人認同的一部分,去掉口音,等於去掉自我認同的一部分。」我聽了之後,好震驚!以前學英文,就是以 “純正無口音” 為目標,在美國作研究時,還常常被認為是在美國長大的ABC,當時聽了很開心,表示自己的英文真的很好,但現在回過頭去想,對啊?我明明是台灣出生長大,居然被認為是ABC,這真的是件好事嗎?

賀知章的 “回鄉偶書” 中的前兩句,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催。」鄉音,代表一個人的出身、教養,丟掉這部分,不就和無根的浮萍一樣,飄來盪去?

前幾天看到網路新聞,說教育部要把英聽放入12年國教國中會考裡,這不但是考試領導教學的一個壞榜樣(想想多少補習班又因此獲利),也是在大都會治國的盲點,這項政策等於打壓偏鄉孩子公平競爭的機會。沒錯,學英文要聽、說、讀、寫兼顧,只是,語言是活的,要使用才會長久,有多少人在求學時,死拚活拼的念,畢了業後又忘得一乾二淨?以歐洲人為例,他們之所以英文比我們好,是因為一來他們沒有顧慮口音這件事(相信我,他們的口音有的比我們難懂多了),二來地理位置相連,接觸往來頻繁使然(例如:法國人要和德國人溝通,還是要英文才行),所以現實生活中,工作上會用到的人,就會說英文,其他的人對於英文,也是馬馬虎虎。反觀我們,大部分的時候,大家關心的議題不外乎選舉、八卦,電視上連英語國際新聞都難找到,我們究竟什麼時候接觸到英文?既然如此,為何說一口純正的英文如此的重要?

再回頭想想,我們的母語是中文,從小就學,但每個人都說得很 “標準” 嗎?當然不是,來自不同地方還是有不一樣的腔調,但大家會介意嗎?我想不會吧!

說了這麼多,我不是反對「沒口音」這件事,而是,突然警覺,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,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,但有時跳脫出來看,所謂的普世價值,並不一定是真價值。




arrow
arrow

    traveling pi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